作者 李玉陈
下文是未经过删改的山东大学李玉陈教授对目前英语专业的思考,一部分作为其专著《句法与翻译》的前言和后语,已经发表。
后记
三
学生必须明确,学英语,归根到底是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其中,翻译能力就是语言交际能力,因为翻译是操两种不同语言者之间进行交际的最常见的形式和过程。翻译能力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将来服务社会、立足社会的手段。不管你从事何种使用英语的工作,你从事的都是某种形式的翻译工作,而准确、熟练的口、笔头汉英翻译的本领,则标志着一名英语工作者高水平的应用英语的能力。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在我们的教与学的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现在有些导向和倾向就很值得英语师生们警惕,比如:发音不必准确,说得流利就行;语法不必多学,知道一点就行;读书不必甚解,猜出大意就行;错误不必纠正,无碍交际就行,等等。这些说法和做法,代表了二语习得理论的精髓,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已经而且还在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不管在哪个层面上,包括硕研和博研,学生的语音状况令人难堪;学生的语法概念,特别是句法概念,非常模糊,张口、动笔心中无谱。同样,不管在哪个层面上,包括硕研和博研,现在已很少有学生能不留疑点地从头到尾读懂一本有分量的英文著作,也很少有学生能不留疑点地从头到尾听明白一段意义完整的讲话。口、笔头表达能力更差,但师生对于口、笔头实践中的错误却十分宽容,甚至还有一套理论说明纠正语言错误的危害性。真叫人不明白,在这类理论指导下,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可靠、有用的东西?
学校提供的英语教育应当是正规的英语教育,不同于应试、参赛、求职、谋生的英语培训。正规的英语教育必须上规矩,必须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其中最重的一环是强化基本功训练,犹如练武术,一招一式含糊不得,务必使学生做到基本概念清楚、操作行为规范、各项技术熟练,以保证他们英语语言行为的可接受性。
我国英语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从幼儿园、小学,经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到硕研、博研,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虽然一遍一遍重复,但哪一遍也没有把任何一个具体教学项目完成好。现在从幼儿到博研,从幼教到博导都普遍存在语音、语法问题,都一样需要纠正发音(连26个字母也读不准),都一样需要纠正语法,当然也都一样谈不上能够用好英语(洋泾浜英语就算是高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决策者缺乏求真务实精神,致使各个教学层面盲目套用国外二语习得理论,提出的教学目标超越实际需要(如在大专之前一律要求培养“交际能力”,在大专以后一律要求培养科研能力),更超越实际可能(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教师没有相应的能力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必然催生浮躁,以致劳而无功,浪费巨大。浮躁的集中表现是不安心于英语口、笔头实践的基本功训练,不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质量,而是热衷中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或空谈理论。我国的英语教学现在仍然在这种把外语教育与二语习得混为一谈的错误教育理念的误导下运行。问题在下面,责任在上面。
学校教育的任务只能是在不同教育层次上打基础。学生唯惟有在相应的层次上打好专业技术基础,应用和提高才能有效进行,创新也才有依据。以英语教育为例,我国各类学校的英语教育,包括高校英语专业,普遍不具备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的环境和条件,但完全能够按照教育的规律给学生打好英语基本功。鉴于英语基本功训练具有很强的时段性,集中初中时间解决语音问题,集中高中时间基本解决语法问题,这不仅可能,而且应当是我们学校英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就我国目前英语教育而论,求真务实之举莫过于立即停止所有不具备合格师资条件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英语课程,并规定所有具备合格英语师资条件的中学,都必须做到初中解决语音问题、高中基本解决了语法问题,这样,语言的正确应用才有起码的保证,交际能力的培养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果能如此,则学生终身受益,实属功德无量,又何苦“食洋不化”,死抱住二语习得的理论、策略、模式不放?又何需哗众取宠,非得“从娃娃抓起”不可?又何必心血来潮,提倡什么“全民学英语”?
总结20多年来各层面英语教学质量都很不理想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提供的正规英语教育,不同于应试、参赛、求职、谋生的英语培训;在正规英语教育体制里,学英语,还是要讲究理解深透、表达准确;教英语,还是要提倡精讲多练、严格要求;总之,教与学都要上规矩,而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与学就不应当按一个模式进行,而应当各按各的需要行事。
为此,师生都必须投入大量劳动。就以“理解深透”为例,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听一段话,不懂和不明白的地方都应通过反复实践和查问求得解决。反复实践和查问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舍去这些过程,学习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外语是一件苦事,而不像某些外语教育专家描绘的那样,是“充满乐趣的游戏”或“充满游戏的乐趣”。唯惟有通过自己勤学苦练,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亦即“学而时习之”,才有乐趣可言。否则,有什么可乐的?因此,师生都必须确立这样的信念:自学成才、苦学成才,这是普遍规律。
学习英语最终要落实在“表达准确”上,否则不能算是“学有所成”。在这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固然重要,但唯惟有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产生实效。“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就是绝不宽容、姑息自己的错误。从根本上说,学生就是通过不断“犯错—知错—改错”的过程提高、进步的。学生犯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毫不足惧;可怕的是不知错、不改错。教师纠错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见错不纠,累积起来,等于见死不救。时至今日,师生之间该达成这样的共识了。为此,从上到下都必须排除二语习得理论的干扰,回到求真务实的轨道上来。
任何一名教师的学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更不可能“包教包学包会”。称职的教师,其作用主要并不在于对一词一句的解惑,而在于严格要求,热心指点。名师未必出高徒,严师则可望出高徒。如果他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他的严格要求,并能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那他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正是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最需要的教师,尽管他们不一定自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敢于严格要求学生的严师,其本人必须具有宽厚、坚实的英语功底,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一定能够做得更好;否则,一切都是空话。而现在各类、各层次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都较低劣,其症结恰恰就在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低下。
这里要特别提醒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硕士和博士,也顺便告诫某些硕导和博导们:不要光顾了“理论”而忘掉了英语,你们的英语状况不容乐观,一定要放下架子先把自己的英语学好、用好;否则,张口、动笔就错,何以面对公众?要知道,你们是英语专业的精英,英语不精,从“理论”上讲,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四
二十多年来,英语专业从外国语言学化、理论语言学化直到今天更为荒唐的汉语化和全盘空头学术化已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其集中表现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专科生到博士生,像英语专业学生那样对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缺乏信心;他们羞于张口讲英语,不敢动笔写英语,不愿讲述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触及到英语语言文学问题,这些各个层次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像是还处在启蒙阶段。这种尴尬的怪现象,在20多年前是非常少见的。要说学生的表现叫人尴尬,教师的表现就叫人无地自容了:英语教授(注意,是英语教授)、英语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跨专业考博,英语竟考不及格!“英语教授,英语不及格”,这几乎快成了时尚。而且,我敢说,百分之八十的现职英语教授(包括硕导和博导)英语不及格,考不考都一样;敢于参加考试,既属铤而走险,也算是有勇气,但缺乏自知之明,因而丢人现眼。从以上事实不仅可以看到英语专业“非英语化”造成的后果之恶劣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靠“核心期刊”上的几篇狗屁文章当上的英语教授到底值几文钱。不可思议的是,一个非英语国家的英语专业虽已到了这步田地,那些操汉语母语的研究生导师们每年竟还“培养”出数以千计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就像有朝一日英美大学的操英语母语的教授们每年竟“培养”出同样多的汉语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一样,让人感到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是一场误会,是一出滑稽闹剧,是比变戏法还要假的自欺欺人的骗局。
我国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原本并不似现在这样不安本分、不务正业,竟至完全蜕化变质。据我个人感受到的,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有三种模式:语法—文学—读写译并重的传统模式,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语言文学并重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模式,二语习得—语言学化—汉语化的现代模式。比较起来,北外模式最成功,传统模式功不可没,现代模式是祸害。
北外模式之所以最成功,因为它是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狠抓基本功训练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向本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传统模式对我国的英语教育具有深远正面影响,因为,历史地看,这个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为我国造就了大批水平高、贡献大的名副其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授和学者;发展地看,这个模式造就的人才的素质仍然是我们今天所不可企及的,此时此刻,有哪一位英语专业当红的最高权威敢说自己的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实际贡献已经赶上了这些老前辈,更不用说超过他们了?引用一个不起眼的事实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收藏有一套很不完整的在清末民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印制考究的精装本English Classic Series(英语经典著作丛书),其中有英国作家Joseph Addison等的Sir Roger de Coverley Papers,Daniel Defoe的Robinson Crusoe,Sir Walter Scott的Ivanhoe,Charles 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Charles Lamb和Mary Lamb兄妹改写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和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Washington Irving的代表作Sketch Book。我敢断言,现在当红的博导们未必都知道这些作家,更不用说熟悉这些作品了。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英美文学经典著作的扉页上竟都标有“中学校用”字样;其中我发现的最早本是Joseph Addison等英国大文豪的Sir Roger de Coverley Papers,远在辛亥革命前就印刷出版发行了,其版权页上标明的具体的时间是:“辛亥年(即1911年)四月二十日印刷,辛亥年五月二十日出版发行,中华民国四年六月三日(即1915年6月3日)三版发行”。这就是将近100年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读物,那时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可这些“中学校用”的英语读物,现在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即使是博士生乃至博导,也未必都能读懂。连百年前的中学生都不如,谁还敢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了不起?
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二语习得—语言学化—汉语化的现代教学模式之糟糕,甚至还教不出当年中学生的水平来。其所以如此,这是因为:首先,二语习得不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国情;再者,语言学理论,亦如文学理论,只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科目,现在喧宾夺主,挤掉英语,并进而至于汉语化,学生根本学不到英语、学不到属于自己专业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或曰,除了无用的空头理论和实用的学术骗术以外,什么好东西也学不着。实际情况,只须问问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硕、博研究生,就全明白了。
我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求学,5年中,只是在一年级学过36个学时的语言学引论(阎崇举先生任教,阎先生同时还教我们古汉语。阎先生,天津人,治学有道,教学有方,他讲授的这两门课至今都给我留有极其深刻的美好印象),在二年级学过36个学时的文学概论,既没有赶上语言学化的时髦,也没有受过文学化的影响,可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双丰收,对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也还都懂,对现在外语界“核心期刊”上的妙文也还都能摸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都是当年我所在的学校正确引导我的老师们齐心协力务正业、不图虚名讲实效的结果,不是现代的新潮做法所能比拟的。
写到这里,我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像现在这样“非英语化”乃至“汉语化”的英语专业,除了便于一些学术骗子玩弄假大空以攫取个人名利以外,还有存在的其他理由吗?或问:现在的英语专业还能存活多久?提这样的问题,并非是故作惊人之问,而是出于确确实实的危机感。有一个事实近20年来已越来越明朗并不容否认:现在,英语学得真好的学生并不在英语专业,而且这个非英语专业的强手队伍还在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并不奇怪,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努力学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在学英语,而是在捣鼓语言学理论什么的。随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越学越好,英语专业甚至连能说会写的学生也培养不出来,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再说,10年以后,需要使用英语的官员和专业人员应该不再携带“会说话的工具”——翻译,就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否则,那就公开宣告我们英语教育的全面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向后看,要恢复英语专业从50年代开始的健康发展势头阻力将会非常巨大,因为现在英语专业的主事者们大多是“语言学化”、“理论化”、“学术化”和“汉语化”的得益者。向前看,英语专业既已失去培养英语人才的优势,也就已无效益可言,剩下的只是一个吞没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火坑。因此,无论是向后看还是向前看,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英语专业确实是该收摊子了。
如何收法?我曾对一群英语优秀的高、初中生说过这样几句话:如果你和你的老师都认为你的英语学得好,应用英语的能力强,听我的话,将来升大学一定不要报考英语专业。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因为“研究”外国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和译学理论以及为追求“学术水平”忙于给“核心期刊”拼凑用汉语写的研究汉语的文章而丧失你的英语行为能力;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保持英语是你专业技能中的一个强项,是你在学业、择业、创业和事业竞争中的一大优势。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令我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他们也早有这样的考虑;另一些则向我表示完全理解并赞成我的这个说法。不过当场也有一位做高档英语教学生意的大款说我“在说气话”,很不以为然,好像我的话堵住了他的生源,亦即财源。我承认,我的话中带有愤激的成分,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救救孩子”的好事。英语优秀的学生不报考英语专业,这无异于要断英语专业的香火,再办下去就更没有意思了。没有了现在这样的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照样继续存在,而且必将找到一条求真务实的健康发展之路,回归50年代的传统,也绝非完全不可能。让我们10年以后再看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