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英语专业,现在的不务正业,我也产生了共鸣:英语专业究竟在学什么?老师究竟在教什么?
本博客针对本人亲身经历与所有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进行分析探讨:
高考成绩出来后,理科成绩都是及格边缘,英语是唯一过百的。填写志愿的时候,农村人的想法就是,英语能与老外交流,虽然是文科但毕业能做翻译,做外贸,当英语老师。有自己的独特的本事,呆办公室发邮件不用做苦力,适合女生。在老师的建议,和家人的期望下,我义无反顾的在那一栏的写下:
英语专业
大一(上)
9月中,我第一次出了远门,来到某二流的本科学习英语。
大学总是以艰苦的军训国防教育拉开序幕,晒成黑饼之后,迎来了举国欢庆的”十一“长假,《计算机应用》和《思想道德修养》都是睡觉与考前恶补。
真正接触英语,是1个月的封闭语音训练开始:从简单的A到Z,a、i、e、o、u,单词,教学内容如初中一样,进行录音考试,那年考了一个”中“。《英语视听》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Listen to Me 1,总是伴随着欢快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音乐开场,主编至今还记得是何其莘。老师放一次,我们写一次,然后对答案。
《英语阅读》这门课,感觉也是混过去的,老师是刚毕业的一个年轻研究生,先让我们做习题,然后对答案,很枯燥。
唯一受用的是《基础英语》吧,单词,句法什么的。
大一(下)
第一学期就开了这几门课程,接下来是第二学期,有法律、汉语与两门选修课。
听力依然是Listen to Me,还进行了一个月的听力实习。 口语是外教教的,《国际剑桥英语》,发音很优美,和蔼可亲,大家很喜欢。
语法课甚至哪位老师都记不起了,只记得老师在上面念,我们在下面抄笔记。大学的语法还是高中语法的重复,现在时、过去时、进行时、完成时、不定式、情态动词。中国人学英语的语法是强,但是我们开口少,真的少。
阅读课还是那个做习题,对答案的年纪研究生任教。
大一就这么华丽丽地过完了,课程少,相当轻松。
真是茫然不知道学了什么。
大二(上)
大二刚开学,我们开始去桂林实习了,全院英语专业的七个班一起,在西街阳朔经历了两周快乐的英语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开口和老外对话,参加各种party。此后再也没有那种学习的氛围了!
开了一门课程叫《文学欣赏》,学语文,写诗歌,老师讲课生动,与学生沟通多!
我们开始要准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了,进行了两个礼拜的技能培训,还有Listen to Me,上外的《基础英语》。
大二,语法还得继续,又是一本厚厚的语法书。
这个学期外教换了一个喀麦隆的,这学期是大学期间遭遇最惨最难过的。她穿着可怕的蛇皮裤坐在桌子上朗读,眼光呆滞。作为老师,她与学生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永远拿着一个学号单念数字,半学期我们的名字她也不知道。
最后一节课宣布抽查上上周布置的作业,她突然袭击,凡是没有带本子的全体挂科!挂科对于我们这种贫困学生要奖学金的来说,意味着枪毙。大部分都没有带,经过同学们再三求情,黑老师宣布,get your exercise book in 5 minutes, or you will be failed.当时我急速冲出教室,鞋带都散了,拼命爬楼,下坡,5分钟从教学楼到宿舍楼气喘吁吁拿到了本子。一个寒假过得提心吊胆,出结果才发现给了60分。班上一半同学都挂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口语是英语专业最为重要的,为什么她以拿本子这么不可思议的方式来结束我们的口语课?有谁知道吗?
这个学期,我们面临的是TEM4,上外出的卷子,没过,意味着拿不到学位证书,拿不到奖学金。
同学们都很紧张地准备,我觉得自己也很努力,但是第一次考试58分,没过。你可以想象,当时拿到成绩单,我是什么心情: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习不扎实,另一方面对于奖学金会有影响。
大二(下)
开了四门新课程:《英语写作》、《语言学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词汇学》。
语言学课程简直是在听天书,纯属浪费时间。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要开这个课程,对于工作、学习有何作用?
词汇学看似还有点作用:词根的来源,同、反义词,词的解释与应用。
大三(上)
大三英语开始分专业,外贸与文学,但是我们没有分。我们什么都要学,要做全能型应用人才!
二外开始了,德语与法语。我们班选择的是德语,学的是同济大学王志强编写的《基础德语》第二版,只学了一年,德语全校也只有两个老师。
上德语课,完全是在混日子,老师的规则就是按学号来做后面的习题,一人一个。我们都买了答案书,数着自己是哪个,就做哪题目。当然也要关心今天谁没来,少一个人,我们的题目自然往上移一个。德语的课文老师规定背到umzug,搬家,只要达到欧标的A1入门水平,二外就行了。
德语繁琐,班上认真学的,也只有几个。现在毕业后,又重新开始在上外学习德语,当时学校不重视,集体风气也不好,自己也拈轻怕重,回忆起来后悔不已。
到了大三,英语专业的方向开始明朗:
学习商务英语,如何做外贸呀,FOB、CIF、CFR,信用证呀,报关什么的,班上有同学开始报考报关员、单证员了。
开设了基础翻译课程,关于科技类的翻译,包括翻译的信雅达什么的。看似宏伟,实际学的东西都是很肤浅。翻译本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将两个语言互译,必须知悉多个国家、多个层次的文化背景。需要长时间专业的训练,而单单是一学期的15节课程,又有多少学生毕业可以去做翻译呢?语法、语句、理解与透析方面都没有做精,毕业出来翻译的东西狗屁不通,全靠Google辅助。
《英美文学史》,非常枯燥,全英语的,书特别厚的,唯一还记得有一个莎士比亚。
旅游学,也是很扯淡,旅游学应当是介绍下英语国家的人文风景、风俗习惯吧,但是通篇大论,将什么是旅游学、旅游学的发展史,有何用呢?
大三忙忙碌碌,每天早起读英语,专心准备第二次专四。上课,拼命听课,做笔记。考试拼命做习题,背重点。
只有考试通过,才能证明你英语好,这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畸形心态。
唯一觉得与工作最对口的就是中译了,这个课程我很喜欢,很受用。
大三(下)
这学期主要是开始学《跨文化交际》、《西方经济学导论》、《营销英语》、《会计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也有人劝,如果你高中的英语足够好,不要再去大学学什么英语专业了。你看我们学的东西,研究西方的文学、经济、语言学、翻译学,很多本应该专业细致的知识,都是浅尝辄止。看似我们无所不能,实质样样不行。
回忆起那些日子,更多在是准备大四的专八。大学一半的时间不是在教室备考,就是在考场。
大四
大四开设了五门课程,也是关于语言研究类的,其实时间都是在写论文、打印装订、一审、二审。图书馆期刊东拼西凑写完稿子,就等着毕业答辩。
找工作的时间也到了,在人才市场上,一次次被他人简历淹没。做翻译,我们没有资历;做外贸,我们从基层alibaba开发;做英语培训学校,只能教小学生?
3月份出了专八考场,我松了口气,拖着一箱厚厚的语言学、文体学、翻译学,曾经做满习题的试卷,还有牛津、刘毅5000、刘毅10000,伤心离开了学校。
说真的,课堂上努力听课,沉重的学习压力负担,拿着高等级的证,但这四年毕业过后,为何与老外交流,还被讽刺为中式思维,写邮件被批评错误百出,听新闻云里雾里,看原著昏昏欲睡,英语专业为何比有些非英语的水平还差?
谁能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学呢?工作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英德学徒
相关阅读:
英语专业会逐渐被淘汰取消吗?
英语专业救命稻草:回归人文?